在极寒的冰雪荒原中,城市的存续与资源开采的节奏紧密相连。《冰汽时代2》将生存挑战从微观管理转向宏观战略,资源开采区域的快速扩张成为平衡人口需求与极端环境的核心命题。如何在有限热能与劳动力下构建高效开采体系,是每位执政官必须破解的难题。
资源开采区的布局需遵循“枢纽辐射”与“相邻增益”原则。蒸汽枢纽作为核心供热源,其半径两格内的开采区可共享热能加成,例如将三个开采区呈折线状环绕枢纽,可使基础热能需求归零。特殊地形如裂隙区可提供额外住所加成,暴露风口则需通过错位破霜规避负面效果,例如仅激活两个风口格子以避免-20热能惩罚。
开采区覆盖范围需平衡资源总量与效率。指出,开采区必须从资源点起始建设,若同一地块存在多种资源,后续建造需绕开其他资源类型。对于密集资源区,建议建造大型开采点延长使用寿命,但需注意浅层资源耗尽后需及时拆除附属建筑。区域效应可通过三片相邻开采区触发,相较单个大区域,分散布局能更早获得生产力提升。
科技树应优先解锁“物流仓”与“霜地缆车”,前者提升探索队效率,后者实现机械化运输,避免人力搬运导致的劳动力缺口。爆破煤矿技术可降低疾病风险,配合“量产产品”法则能将工业区产能提升40%。强调,回收工厂建筑单日可产出40商品+10部件,相当于两个工业区的产能,需搭配“耐用品”法案延长资源使用周期。
法律体系需与科技形成互补。初始法案选择“引导投票”避免难民涌入导致的派系对立,儿童庇护所可稳定提升希望值。提出的“50周暖劵征收”策略,通过定期获取核心资源抵消好感度损失,为科技研发提供缓冲空间。切忌过早接纳霜地难民,待物流网络完善后再进行人口补充。
资源耗尽预警系统需结合“耗尽计量器”监控,当开采量下降至60%时启动替代区建设。强调工业区应保持预制件生产线,防止建筑停滞导致发展断层。多样化资源获取途径包括:通过温室技能增加患病换取食物,利用探索队开发外部资源点,其效率可达内部开采区的3倍。
应急方案需建立三重机制:开采区保留20%冗余产能应对暴风雪,通过“加班制度”短期提升采集效率,但需控制持续时间避免过劳死亡。储备枢纽应沿开采区边界建造,既拓展仓储上限又激活区域特效,例如食物枢纽可使相邻食品区产出提升15%。旧开采区拆除时需保留基础框架,改造为热能调度中心可回收30%建筑资源。
破霜操作遵循“8格法则”,优先选择含煤、预制部件的资源区,避免在空地浪费破霜次数。开采区建造后立即启用生产百分比调节功能,在劳动力紧张时降低至70%产能,释放人力补充医疗或探索岗位。工业区与开采区间用铁路纽带连接,运输效率比传统小径提升200%。
区域扩建需权衡资金与人力,指出扩建费用相当于新建区域的80%,但能节省50%劳动力。建议对覆盖3种以上资源的开采区优先扩建,普通区域则通过新建实现产能扩张。供热管网采用“鱼骨状”布局,主干道延伸至资源富集区,支线覆盖居住与生产建筑,配合过载供热应对极端降温。
提出的“人口压制”策略,通过减增长法案将人口控制在700人以下,可使资源消耗降低40%。初期拒绝难民进入,待物流缆车网络建成后再分批接收。劳动力分配遵循“三三制原则”:30%投入开采,30%维持生产,40%作为机动力量应对突发事件。
探索队组建需集中后勤区资源,三个后勤区配合物流仓可组建12人队伍,远超分散布局的6人上限。霜地人专精探索的特性,使其在外部资源点开发中效率提升25%,建议单独编组执行远程勘探任务。儿童劳动力仅限伙房与养护所等安全岗位,避免因伤病加剧医疗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