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网公敌2:新世界》的赛博空间中,每一个关键道具的位置都如同散落在数据洪流中的拼图碎片。从虚拟邮箱的未读信息到社交媒体的隐秘动态,玩家需要通过缜密的逻辑与敏锐的观察力,在看似无序的电子迷宫中构建真相的版图。这些道具不仅是推进剧情的钥匙,更是揭开人性谜题的核心线索。
游戏中的道具收集并非简单的物理拾取,而是通过“人肉搜索”与“密码破解”两大核心机制实现。玩家需在浏览器中输入关键词,例如“歌德修道院”或“烂苹果日报”,触发隐藏的网页信息。这些关键词往往隐藏在角色的对话记录或新闻片段中,如第三章玛丽亚的募捐卡片上留下的电话号码,需通过数据库反向检索才能获得完整身份信息。
密码学贯穿整个道具收集过程。例如玛丽亚的Hitalk密码“87654321”源自凯文对话中提及的“设置密码习惯”,而弗洛尔的邮箱密码“BF833833sj”则需结合马拉阿姨的聊天记录进行推理。这种设计不仅考验玩家对细节的捕捉能力,更强调逻辑链条的完整性——遗漏任何一环都可能让关键道具成为“死锁”。
每个道具的位置均与角色背景、事件因果深度绑定。以第四章凯茜·华顿的线索为例,她的出生日期“2008.03.12”藏在百科词条中,而“AI凯茜法律争议”的公告则需通过经纪人默里·笛福的Toothbook动态获取。这种设计让玩家在收集道具的逐步拼凑出凯茜从真人少女到数字生命的悲剧脉络。
在伊藤敬之的支线中,玩家必须通过浏览器搜索“Trojan horses”获取录音,再结合其生日“1983.05.16”破解邮箱,最终揭露网络造谣产业链。道具的物理位置(如邮箱、社交账号)与虚拟叙事(如舆论操控、黑帮交易)形成双重嵌套,使收集行为本身成为解构阴谋的过程。
游戏中的密码体系包含三类典型模式:生日组合、昵称变形与隐喻提示。例如汉克手机的备忘录密码“d4c6f3”源自相册中手办颜色的十六进制代码,而金论坛的入侵密码“10JQKA”则直接指向术语。这类设计要求玩家跳出线性思维,从图片、音频甚至颜色代码中提取信息。
更复杂的案例出现在笛福的声纹解锁环节。玩家需根据珍妮的语音片段“爸爸我上完课了”和约尔根老师的聊天记录,推断其女儿生日为“2013.03.18”,再通过声纹序列组合完成身份伪装。这种多模态交互将密码破解升华为对角色关系的剖析——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人性弱点的映射。
Toothbook(游戏内虚构社交平台)的动态成为串联道具的核心节点。在调查特罗伊时,玩家需先搜索“忘恩负义的白眼狼”获取其账号,再通过公关群聊天记录中的门牌号“803”反推密码。社交媒体的碎片化信息如同暗网中的蛛丝,唯有横向比对多个角色的互动记录(如玛丽亚与贾马尔的私信、汉克与corette的对话)才能拼出完整证据链。
值得关注的是游戏对“水军话术”的还原。在舆论控制环节,玩家需要识别“灵修”“邪教”“福利机构”等关键词,并通过升降热度操作筛选出真实信息。这种机制让道具收集不再是单向检索,而演变为一场虚拟社会实验——每个点击按钮的决定都在重塑事件真相。
部分道具通过“成就系统”深度隐藏。例如在艾什莉视频中点击充值按钮可解锁成就,而入侵金正俊手机时,需用手办制作钓鱼链接并破解“J7G77G7J”密码才能获得。这些支线道具往往与主线形成镜像关系:金正俊的赌债记录既指向芯片案,又暗含对金融黑幕的批判。
游戏甚至将“删除文件”转化为叙事体验。最终章中,玩家需将数据拖到猫猫图标上粉碎,并输入密钥“NarrowGateLeadethUntoLife”。这种设计模糊了道具的功能性与象征意义——销毁数据的行为本身,成为对“数字永生”命题的终极解构。